FM1952 七年校园记者:一把平行人生的钥匙
东赢体育用声音讲述青春点滴,用文字传颂校园生活,于平凡处显不凡,在细微处见初心。
在FM1952,用最真挚的情感,把你的故事向听众们娓娓道来,别怕打扰,说你想说的话,这十分钟,我们认线栏目由中国政法大学新闻通讯社广播台出品,致力于展现法大师生风采,传递校园正能量,在这里,我们用声音陪伴你。
有7年校园记者的经历,本科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法大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实习记者,曾任中国政法大学团委宣传中心通讯社主任。
加入(团宣)通讯社之后没多久,我接到了一个关于辩论赛的新闻。由于是第一次写新闻,活动前我在校园新闻网及一些官方微信公众号中检索了很多相关的内容,希望能够给后续的写稿有一定的启发。结合当时带队师姐的一些建议,我非常郑重其事地列了一张当天需要完成的清单,内容包括:提前半个小时到现场找一个离充电口较近的位置、提前检查手机内存并确保能够全场录音、根据此前辩论赛的新闻稿尽可能地列出今天的新闻框架、拍摄活动海报和主持稿并尽可能多地收集一些信息、采访获胜队伍的感想及最佳辩手的感想、会后抓住一两个观众获得他们的感想。
比赛当晚,我比会务更早地来到活动现场,再三检查了清单上的内容,全程聚精会神地记录双方辩手在各个环节中的交锋,有来不及记录的部分就在回到寝室后再重新整理录音。终于在第二天中午,我交上了一篇洋洋洒洒四千字的新闻稿,非常生动地记录了双方精彩纷呈的你来我往,赞扬了获胜队伍发言人的大将风度。可以预料的是,师姐表扬了我的认真,但最后的成稿中删去了很多、或者说基本上大部分内容。
不可否认,失落感是不可避免的。但做了一些心理准备之后,我仍然很愿意接其他新闻任务。
慢慢地我发现,除了一些固定的内容,不同类型的活动有不同的要求,比如晚会新闻可以把节目描述地更生动一些,会议新闻需要将核心放在重要发言部分;有的新闻希望简短,而有的内容哪怕是字数再多也不能为了简洁而随意切割内容等等。而到了这个时候,单独出新闻对我来说已经不是难事了。
师兄师姐曾经问我一个问题:你觉得怎么样提高稿件的质量?直到现在,我的回答仍然是这个:多写多练,没有其他更多的捷径。
在校园记者的诸多活动中,人物访谈无疑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每一次与他人做采访和交流,都像是建立连接
采访时她39岁,受到连续献血30年的母亲的影响,葛阿姨从2000年起开始献血,到采访时已经陆陆续续累计献全血1400毫升。即使从现在看来,我遇到过一些献血数据更令人震撼的朋友,但无法否认的是,葛阿姨的质朴和勇气对18岁的我来讲产生了很正面的影响,她在采访时说:“献血是我的义务。”这句话让我至今仍然保持着每半年前往学校周边献血站献血的习惯。我在阿姨身上感受到了生活真实的力量和平凡又真实的光芒。
这七年里,我采访过“读书如山倒”的师兄陈立夫,他宿舍里的三个书柜摆放得满满当当,据他统计“大一一年看了近200本书,大二看了150本左右”;我采访过大一做勤助、大二做创业、大三开公司、大四投身公益的师兄程时豪;我采访过顶着36度高温日日在场馆坚持训练的中国政法大学乒乓球队,寒暑假即使在高原上也要日跑10公里的中国政法大学女子足球队,在他们身上闪烁的运动员们的“战斗”意识总是能让我这个运动菜鸟又热血沸腾,又汗颜不止;我采访过孤身一人远渡他乡上下求索的肯尼亚小伙雷特,在很长一段时间的孤独自处中,他靠着阅读和学习排解寂寞,通过在操场上奔跑和挥洒汗水来释放对家乡的思念,但采访时他已经跟上了学习的强度,他那么自信、那么快乐......
我始终相信,如果不是以一个记者的身份,一个人很难那么轻而易举地接近另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人的经历、性格和思想。
我非常清楚地知道,即使我坚信“万事皆有可能”,但按照我的人生轨迹,我不可能成为一个高水平运动员、不可能在大一实现经济独立、不可能在成年之时前往异乡求学,但每次采访,我都似乎开启了一场全新的大学生活体验。成为校园记者,是一场体验平行人生的旅程,我因为我的人生经验被增补而感受到了幸福和充实。
当然,除了上述的人物报道以外,写作新闻通稿也是校园记者常规的工作内容之一。去年9月,我完成了三年前研究生入学时订立的一个小目标,在校园网上发表了2020年至2022年三年的研究生开学典礼新闻。每一年新生们都有着白色上衣和深色的裤子的着装要求,我坐在礼堂中,聆听代表教师们对一只脚刚刚踏入研究门槛的新生们那些或者亲近活泼、或者言辞恳切、或者意味深长的寄语,看着每年周而复始的新生培训,新生们左顾右盼,这种朝气蓬勃的氛围,每次都会让我产生一种小小的雀跃感。
现在再回首,从本科期间写到现在,那些会议新闻、活动新闻、晚会新闻林林总总加起来一百多篇,每一篇都是“我在现场”“我在见证”“我在经历”的最佳写照,这些无疑是我宝贵的大学记忆。
我曾经在大三时采访我校第十九届研究生支教团。两年后,我成为了我校第二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亲历了彼时采访所记录的那句“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在接受采访时,我从记者的视角转换为了被记录的文字
不论如何,我感谢我的7年校园记者生活,观察、发现、连接、记录,这是我7年大学生活最充实、最美好的印记。
随便看看
- 2023-04-10博客资讯_意扬
- 2023-05-042023年05月03日B
- 2023-03-15e data-vue
- 2023-03-17东赢体育(中国)官方网站-DY SPORTS专注优质分享
- 2023-05-18东赢体育遗存·记忆·观念:博物馆与都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