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头部广告

泉州400年侨批记忆 记录华侨通联历史东赢体育.(中国)官方网站-DONGYING TIYU

  东赢体育海都闽南网讯闽南语中,“信”读作“批”。在东南亚一带拼搏的闽南人颇具创意,将书信与金融汇兑融合,与家人互通消息的同时,一并将钱寄回,称为侨批。其主要发端于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地,以闽南和潮汕地区为主要中心。其中,泉州侨批的历史,最早记于明朝。至上世纪70年代末,因为银行业和电讯、邮政日益发达,侨批逐渐消失。

  分居海内外,侨批对华侨家庭关系和亲属联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在信中,华侨们不仅表达亲人的思念,还提供资金建设学校、公路等设施,促进家乡发展。抗战时期,华侨们还通过侨批捐资行善,宣传抗日。

  由泉州市档案馆等官方机构收藏的各类侨批有一万封左右,其他大部分依然散落民间。一封封侨批,记录了历代闽南人出洋开拓的历史。

  目前,福建和广东正以“侨批档案”的名义,联合申报世界记忆遗产亚太珍贵文献名录。12月9日,在广东的推介会上,泉州华侨历史学会副秘书长刘伯孳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做了详细介绍。他希望在泉州举行一次大型的侨批展览,邀请联合国专家前来,也让厝边们好好了解一下侨批历史。明年5月左右,申报结果可见分晓。

  一封封侨批,不仅传递对家乡和亲人的相思,还担负起赡养家人、资助家乡建设甚至保家卫国的重任。

  泉州华侨历史学会副秘书长刘伯孳介绍,明清以来,东南亚地区人气渐旺,不少闽南人也加入移民大军。当时,有些人会受同乡华侨的嘱托,帮忙将信和钱送回家乡,被称为“水客”。他们收取的劳务费一般为所托付银钱的5%左右。这帮水客便是侨批业的重要前身。

  有关侨批的较早记载,是石狮大仑《蔡氏族谱》。里面讲到,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一位叫“思叔”的菲律宾华侨汇款回家,他哥哥全家都依靠这些钱生活,还用这些钱修缮了家里的旧房子。

  随着华侨增加,遍及东南亚,侨批越来越多,水客每次往返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华侨与家乡通信联系变得十分不便。清朝末期,一些水客发现商机,创办信局。著名的王顺兴信局和天一信局,其创始人都是水客出身。

  每个信局都有自己的经营区域,有的主营菲律宾,有的主营印尼,有的专攻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以1938年为例,海外的部分侨批通过轮船运抵厦门鼓浪屿,再走水路到晋江安海,而后走泉安公路至当时位于南门的泉州汽车站。接着,侨批再发往泉州各地。当时,在泉州南门外车站附近,还出现侨批一条街,即现在的聚宝街、中山南路一带。

  一封封侨批,不仅表达华侨对家人的思念和赡养,还不时出现对家乡学校等的资助。在抗战时期,侨批还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1931年“9.18事件”发生后,侨批的印戳出现“日货、坚持到底。卧薪尝胆,誓雪国耻”等字眼,很多华侨也在寄钱回家时叮嘱,要买救国公债。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侨批运送途径严重受阻。直到1945年,日军投降后,侨批运送才再次恢复。因为战争影响,很多华侨急于了解家乡亲人的情况,1945年到1949年,泉州信局迅速增多,一度有上百家。

  1956年,信局经过赎买、对私改造。当时的侨批派送员承担起争取更多侨汇的工作。因为华侨们寄钱回家,解决亲人的生活问题,可以减轻政府负担。而海外寄回的大量款项,还常常资助家乡修建公路、学校等公共设施,有利于地方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邮政业和银行业都有较大发展,私人信局的生存空间开始萎缩。到了1976年,侨批业务并入中国银行,主要接管汇款功能,而其情感交流渠道则由发达的电讯及邮政替代。到此,国内侨批业退出历史舞台。

  若想成为世界记忆遗产的一部分,侨批还需要更多的实物佐证。今年6月,泉州文史专家调研走访,在南安梅山发现了2家新信局,规模堪比著名的王顺兴信局。只是,目前尚未找到与这两家信局相关的侨批。

  源兴信局遗址位于南安梅山镇竞峰村,由两幢古厝组成。源兴信局原名捷兴信局,原立于清末,1927年重组改名,主营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侨批业务,是第一家经营这两地的信局,在当时规模较大。

  虽然从小在古厝里长大,但对信局,他也只是从长辈那听说只言片语。在大门左侧一间黑暗的房间,借助打火机的微弱亮光,可见墙上有一个不高的小门,由钢筋混泥土筑成。“这就是原来信局放钱的地方,只要钱一运来,整袋整袋地往里面放。为了防土匪,所以用水泥墙。原来还有扇铁门,后来坏掉了。”这处水泥小金库面积约十多平方米,由木板隔出两层,再往上就是负责保卫古厝的炮楼。炮楼上布着枪眼,还可做瞭望侦查用。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东南亚往国内的侨汇运送被迫中断。李清泉听长辈说过,当时,附近有一所中学,由华侨出资修建,因为钱款无法准时送达,几乎陷入停顿,源兴信局还用自己的钱垫上。

  或许,信局的故事还有很多,但李清泉知道的却不多。“解放后,爷爷就和三位叔公去了香港,信局的事,可能他们会更清楚一些吧。”每逢爷爷和奶奶的辰死忌或过年过节,他才会和亲人们回到古厝祭拜。现在,古厝闲置,其中一间出租。

  和昌信局位于南安梅山镇新蓝村,主营菲律宾侨批,在马尼拉、厦门和南安设有分局,由陈荣西创办。信局从清末一直经营至解放初期。

  沿途问路时,只要提到“和昌信局”,村民们大都能准确指路,只是,信局的故事,大家都不知道。

  信局后人陈老伯招呼我们参观古厝。正对大门的中庭,有些房门上镶着颜色对称的玻璃。刘伯孳很肯定地表示,这些玻璃是进口货,国内能生产,是解放后好几年的事了。

  陈老伯领大家走进一处鸭棚。鸭棚后方,有一堵木栅栏墙,距离地面一米多高的地方,有2个四方形的小窗口,与如今银行柜台上的窗口颇为相似。出发前,刘伯孳曾说,他们走访时并未找到太多线索,希望我们能有新的发现。当我们将小窗口的照片给他看时,他确信,这正是当年排队领取批信和批银的地方。我们的走访,给专家提供了新的线索。

  或许可以想象,当轮船从菲律宾乘风破浪,再经车马劳顿,抵达南安,信局铃声响起,盼望已久的侨眷们在小窗口前排起长队。他们想要的不仅是保障生活的钱款,还有那封报平安、诉相思的信。

  今年起,泉州市档案馆与泉州市华侨历史学会合作,对侨批从业人员进行采访。目前已建立口述侨批历史影像224分钟,录音151分钟。从这些零散的录音中,我们得以窥探侨批经营的点滴。他们希望,如果您家里藏有侨批,或者知道侨批从业人员,可以和他们联系。

  1949年1月,光大信局厦门总局和泉州分局同时开业,刚开始只收新马地区的侨批,后来发展迅速,收汇地区遍及东南亚各地。

  为了尽早送达,我们真的很拼命。有人说我们是工作是日跑短腿,夜间出差洒露水,是人与鬼争路。还好当时没什么扒手,不然真的是会“买命”啊!特别是到快过年的时候,我要骑自行车,顶着风沙送到晋江金井和安海等地方,有时几乎骑不动。后来,我基本固定送北峰和丰州这片的侨批。

  进入中国银行后,上级领导要求我们争取更多侨汇、储蓄和投资。当时,北峰招联社区有位黄锦标先生,亲戚在印尼旅居30多年,音讯全无。我大胆提议打开公婆龛,看见他叔父的名字。然后,我写信到中国驻印尼大使馆,请他们帮忙找人,还真的找到了。黄锦标很感谢我,争取到了十几万侨汇。

  在中国银行,我们当时送侨汇,讲究的是安全、准确和迅速,争取做到当天侨汇当天送达。原中国银行总行行长庞天顺说,侨汇派送员又是服务员、代书员、代办员和宣传员,具有“五员”作用,非常光荣。所以,就算是春节期间也不例外,我们要争取让所有侨眷都能有钱度春节。利用派送的时候,多向他们宣传侨汇的重要性,争取到更多的侨汇。

  解放前,侨批行业竞争激烈,比的就是速度。晚上不管几点,只要菲律宾的船一到,我们就要连夜开始派发。

  南洋、国内的环境都很恶劣,派送侨批更是件很危险的工作,常常有土匪抢劫,甚至杀人。我的父亲、哥哥也都是侨批派送员。我父亲像“水客”一样,到南洋把侨批带回国,曾来回14趟。我的一个哥哥也是一家信局的侨批派送员,但是在1937年,一次到南安送侨批的时候,不幸被土匪打死。送钱的时候,由于数额大,都是拿现金的,用大布袋装,走在路上都很没安全感,怕被抢。

  不过也有些土匪是例外的,不仅不会对派送员下手,还会特意保护他们。后来才知道,他们也有亲人在海外,知道侨批的重要性。(本网记者 吴佳弘 黄谨)

标签: 记录记忆
文章详情页广告

随便看看

底部广告